“这次代表学校党委去北京,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领奖,并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我深切地感受到心灵的激荡和灵魂的洗礼,好几次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来。”7月2日,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饱含深情地分享了自己赴京领奖的感受。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镇海中学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张咏梅代表学校党委赴京参加盛典。她说,这份荣誉是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多年来齐心协力、砥砺奋斗的珍贵成果。
张咏梅向学生讲解红廊里的英雄人物
红色浸润,铸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生祠碑,抗击英军的清军统领裕谦以身殉国的“泮池”,校史馆里收藏的中国共产党最早党章守护人、镇海中学首届学生张人亚的资料,为纪念“左联五烈士”之一、曾担任学校教务主任的柔石而建的柔石亭,“红色女特工”朱枫故居……在镇海中学的校园内,共有18处抗倭、抗英、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存,其中3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而镇海中学党委将这份精神传承发挥到了极致。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校园内一条近百米长的红色长廊建成,刻画了10位爱国奉献、无私无畏的英雄浮雕形象。张咏梅已经记不清,两年来,她向多少来学校参观的各级领导和同仁介绍过红廊中的英雄人物。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开设一门由党员教师主讲的思政课,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每学期的第一周被定为“红色文化”宣讲周,由党员教师站在红色长廊下宣讲红色故事,还邀请老红军、时代先锋人物进校开设专题讲座。每年7月,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参加朱枫烈士纪念活动。
“无论走到哪,都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每年毕业典礼“最后一课”的殷殷嘱托……
这些极具仪式感的行为经年累月,慢慢将“红色浸润”融入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老师们在红色根脉的滋润下,高尚了师德、精湛了业务,养成了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学校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24人,占教师总数80%以上。“我郑重承诺爱生敬业,坚守教师本色,拒绝有偿家教!”每年教师节和新教师入职仪式上,学校党委都会带领全体教师作出庄严宣誓。
在镇海中学,有3个“金句”可以诠释教师的奋斗精神——
“学生在,老师在”;
“如果我的学生需请家教,就是我的责任未尽到”;
“要使学生不辛苦,就要老师更辛苦”。
支教结对,让好的教育辐射更多人群
新疆、贵州、青海、内蒙古,高考结束之后的6月,镇海中学高三骨干、名优教师共计30余人,分别赶赴各地开展系列支教活动。
今年6月赴新疆库车支教的镇海中学老师
2020年,第二次赴普安支教的周思臾老师在“山海情重”黑板报前。
2013年参加工作的周思臾,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利用国庆节和暑期,前往贵州普安支教,第二次还和同在镇海中学工作的妻子共同前往。
巧的是,他两次支教的是同一个班级。第二次去的时候,周老师看到同学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了“山海情深”的黑板报,而教室的前面则挂了第一次他支教时和学生拍的合影。“我尽我所能,向他们传授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总是令我感动。记得有一次停电,我本来以为肯定要休息了,没想到大家拿出蜡烛,点燃后继续学习。回来后,我也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这边的学生们听,希望这里的学生能够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
镇海中学与贵州普安的“山海情”已经持续了21年。从2000年起,镇海中学先后与贵州普安一中、普安智华中学、安龙一中等学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镇海中学通过选派党员教师支教、暑期讲师团讲学、开设教育教训论坛、师资培训、网络课程等多种方式,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给于积极支持。
21年里,80多位普安教师在镇海接受教育熏陶,80多名普安籍优秀贫困生免费入读镇海中学。他们中有5人被清华和北大录取,另有不少同学进入了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深造。
除了校校结对,还有师生结对。
6月24日,去北京前夜,张咏梅收到了普安一中学生刘嘉的母亲发来的信息。刘嘉母亲说,孩子高考考了400多分,超理科二本线几十分,感谢张老师这几年对孩子的帮助。刘嘉是3年前张咏梅结对的学生,今年参加高考。
“王老师,您好!您寄的学习资料上周已经收到,非常感谢您给我的鼓励,这是我纳的千层底,希望您收下。”大概一年前,王静老师收到了来自普安县第一中学张玉同学寄来的包裹——码得整整齐齐的两双千层底。张玉是王静老师结对的普安学生。
从2018年开始,镇海中学6个党支部、14名党员教师,与20名普安地区的贫困学子进行精准结对助学,一直持续至今。“我记得当年我们都是抢着结对的,如今3年过去,孩子们都高考结束了。”王静老师回忆。
每学期开学前,结对的党员教师以汇款、微信转账等点对点方式,直接给予学生经济资助。同时,镇海中学党委还发挥专业优势,对贫困学生开展智力帮扶,帮助学生制定人生发展规划。
通过这种种举措,镇海中学党委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教育帮扶答卷。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王伟 编辑 李秀芹
一审 俞素梅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卢科霞 终审 王籍